上海市档案馆储存保管有525余万卷(件)档案,其中外文档案资料占特殊的比例,主要有英语、法语、日语、德语、拉丁语等语种,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多年来,上海市档案馆在中外文档案的联动开发方面持续努力,形成了一支经验比较丰富的人才队伍,在整理翻译上海租界档案基础上编纂出版《上海租界志》,编译出版《工部局董事会议录》(二十八册)、《颜惠庆日记》(全三册)、《日本在华中经济掠夺史料》等史料汇编,以及与相关单位合作翻译《永远和党在一起——中国福利会英文历史档案选编》,这些翻译成果为我们从不同侧面研究上海以及中国的近现代历史,提供了系统、可靠、全面的史料依据。
在上海市档案馆藏外文档案资料中,有一套出版于1920年代的英文版《上海史》(二卷本),全面叙述了开埠至1900年前后上海区域的政治、商业、社会和外侨的发展,被视为了解近代上海开埠以来发展历史的百科全书。上海市档案馆的研究人员对该书开展整理翻译工作,通过查阅相关档案,对书中的典故和专名进行考证与说明,历经多年努力,于近期正式出版《上海史》(全二卷)中文翻译本。该书的问世,也为各界人士进一步开展上海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史料,具备极其重大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和鉴往知来的现实意义。
在有关上海的历史著作中,于1920年代出版的英文版《上海史》(二卷本)可可以称为颇为权威的百科全书。该书由当时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委托兰宁(George Lanning)负责撰写,后由库龄(Samuel Couling)接手完成。两人前后经历十几年,搜集、整理英国驻沪领事馆、工部局的档案和《字林西报》等资料,全面地叙述了上海开埠至1900年前后上海区域的政治、商业、社会和外侨的发展。现今许多重要的有关上海史研究著作,所引用的史料有不少都来源于此书。
此次翻译出版的中文版《上海史》(全二卷),略去了上海开埠前的内容和书后附录等,更加集中地反映了上海开埠至20世纪20年代期间上海的历史。英文版在叙述相关事件时引用了不少世界历史和人文的典故,此外书中行文也难免存在一些语焉不详和明显错误处,为方便读者阅读,中文版译者在翻译时适当作了注释。同时,此书中涉及大量人名、机构名等,因翻译时查照的参考工具不全等原因,对个别人名、机构名的翻译可能同常规翻译有异,为方便读者查检,译者另外编辑了人名、机构名、路名、地名等译名对照,对一些相同的人名,对其身份作了标注。
英文版《上海史》由两位作者先后参与撰写,从1906 年开始,到1923 年第二卷印成,前后经历了17 年时间。第一卷由当时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委托兰宁负责撰写,因兰宁在完成第一卷后去世,第二卷由库龄完成。
兰宁是较早来到上海的英国侨民,1875年起担任上海华美书馆总教习(校长),1889年任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所属上海西童书院院长,直至1907年退休。此后被工部局聘请撰写《上海史》。
库龄的经历更丰富,他曾是一名传教士,但更突出的贡献在于其汉学成就。他曾创办主编《新中国评论》,他的代表作《中国百科全书》获得汉学界诺贝尔奖之称的“儒莲奖”。
正如该书中文译本的审校者在前言中所言:这部兰宁花了近14年时间撰写,由库龄续完的著作,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同其他几本屈指可数的外国人所写的上海史著作相比,具有许多特点。
第一大特点是对近代上海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作了比较全面深入的叙述,史料翔实,比较符合当时的真实的情况。此书对上海租界形成、《土地章程》产生以及公共租界管理机构等,均作了叙述。由于当时中方参加商定《土地章程》洽谈的官员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记载,兰宁的这段叙述,便成为《土地章程》产生概况的权威叙述。
此书的第二大特点,是书中翔实记录了上海的发展历史,且许多细节都很可靠,这同作者撰稿时查阅了不少报刊资料,特别是原始档案紧密关联。作者在书中提到:“通过阅读大量关于如何取得英国领事馆现址的卷宗,我们大家可以对士地制度的程序知道。”正是因为兰宁在撰写过程中查阅了现在我们没办法看到的许多原始档案,才使此书有关上海历史细节叙述的史料价值极高。
此书的第三大特点,是作者知识渊博,特别是有关世界历史方面,根底深厚,大概正是这个原因,作者在写作时喜欢引经据典,并就相关事情的历史背景展开议论,如在叙述世界纺织品生产时,对近代以来欧洲的科技发展作了详细叙述。
这些丰富的档案不仅是历史研究的宝贵资料,对于今天存史、资政、育人的意义而言,其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原标题:《这本英文版老上海“百科全书”有了新的中文译本:《上海史》(全二卷)正式出版》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Copyright ©2017-2022 Hainan Zose Group 琼ICP备130006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