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狐直播官网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方法论

信息来源:火狐直播官网 发布时间:2024-07-12 22:18:22


  作者:陈金龙(教育部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必须肩负的新的文化使命。习文化思想蕴含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方法论,揭示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发展规律,是我们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文化主体性是指特定国家和民族在文化发展进程中的自觉意识和自主立场,最重要的包含确立文化发展目标、定位文化发展趋势、选择文化发展道路的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习指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文化与文明是两个既有关联又有区别的概念,文明是文化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文化蕴含的积极成果凝聚为文明。文化主体性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前提,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巩固文化主体性的内在要求。

  文化主体性体现文化发展的自觉意识。文化是国家、民族的灵魂,文化的引领力、塑造力和辐射力决定国家的竞争力和民族的凝聚力。发展什么样的文化,建设什么样的文明,关系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实现中华文明的复兴。这种复兴不是简单延续昔日中华文明的辉煌,而是立足新的时代特点、时代发展要求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习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确立为新时代的文化使命,体现了我们党的自觉意识和历史担当,是文化主体性的诠释和表达。

  文化主体性体现文化发展的自主立场。自主立场就是文化发展的自主性、独立性,与国家文化主权紧密关联。文化主权是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主权国家来说,文化发展的主导权、主动权应该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是文化发展的前提。习指出,“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坚定的自我”意味着文化建设的中国立场,是一种特殊的身份认同、自我意识,由此激活中华文明的强大生命力,催生以现代为标识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依据文化发展规律和中国国情、时代发展要求作出的理性选择,集中体现文化发展的自主立场,是文化主体性的折射和反映。

  文化主体性体现文化发展的创造性。文化发展是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统一。基于文化主体性的文化建设,不是简单地传承、借鉴已有文明成果,而是在传承、借鉴的基础上,经过文化创造形成新的文化生命体,创造新的文明形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应依据时代特征和时代发展要求,在传承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实践、制度、技术等方面的创新推动文明发展,以新的文明形态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习指出,有了文化主体性,“中国就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有了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中华文明就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明文化特性”。

  实际上,文化主体性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相互支撑。继续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与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过程也是巩固文化主体性的过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将为巩固文化主体性奠定坚实的文明基础、提供坚实的文明支撑。

  “两个结合”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方法,也是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法,还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方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两个结合”的文明结晶。

  马克思主义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魂脉。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两个结合”的表述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作为前提性条件而存在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实践的指导,能够确保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确保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体现中国的根本价值立场。同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科学把握中国国情,认清中国的具体实际,才能用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活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使其成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脉。文明的发展具有继承性和连续性,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是对传统的割裂,而是对传统的继承。只有在夯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和底蕴基础、保持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同时,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与时代特征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才能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实现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

  中国具体实际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沃土。文明生成于一个国家、民族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土壤和自然环境。只有立足中国具体实际,才能使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在彰显中华民族个性和特色的同时,展现新时代中国的大国形象。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把马克思主义基础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两个结合”的过程,既是守正的过程,也是创新的过程。“两个结合”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由之路,也是巩固文化主体性的必然选择。

  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既是中华民族传统文明转型的过程,也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过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追求。现代化是任何国家和民族摆脱落后、走向发展必经的过程和阶段,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与文明形态的生成内在相连,新型的现代化道路必然生成新型的文明形态。回望历史,我们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文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进步,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是要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以更强的力度、更大的规模、更高的标准,推动中华文明获得新的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赋予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的特点。中国式现代化既有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领导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生成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赋予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的特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追求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文明,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了新样态、新选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是充分借鉴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过程。中国式现代化既要赓续中华民族传统文明,又要遵循人类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坚持文明交流互鉴的原则,面向国际社会,借鉴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对外开放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在要求。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充分体现时代特征、反映时代要求的文明,是民族性与世界性有机统一的文明。也正因为如此,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才能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新的贡献,中国式现代化才能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新的选择。

  总之,文明的生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过程,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处于成长和发展过程之中的文明,其生成路径愈益清晰、愈益宽广。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吸吮着五千多年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我们必须继续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努力造就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新的历史辉煌。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坚持以习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习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Copyright ©2017-2022 Hainan Zose Group 琼ICP备130006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