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26日,浙江传媒学院在桐乡乌镇校区召开2023年暑期主题教育读书会暨全面服务桐乡发展动员大会。会议期间,浙江传媒学院与桐乡市签署战略合作签约,开启校地合作新篇章。
校党委书记杨立平作了题为《改革创新发展,凝心聚力服务,全面推进高水平传媒大学建设》的讲话,就学校全面推进高水平传媒大学建设,全面推进与桐乡战略合作,全方位服务桐乡发展作重要阐述。她表示,此次签约是校地双方贯彻浙江高等教育强省战略、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的一件大事,对学校来说尤其具有里程碑意义。作为全省第一家异地办学的高校,浙传桐乡校区的发展始终得到桐乡市委、市政府以及桐乡市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与桐乡市结下了深厚情谊。过去12年,校地合作在科研创作、文化赋能、数字影视、人才引进、乡村振兴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此次签约的校地战略合作协议,对学校支持力度之大、范围之广、含金量之高创历史纪录,将很好地解决长期困扰桐乡校区发展的人才问题、平台问题、办学空间问题等,同时也为学校发展提供更强力的支撑。
校长徐小洲作了题为《迈向新征程,实现新跨越》的主题报告。他表示,学校的目标与任务是高水平办学与高质量发展,学校必须抢抓战略机遇,厘清高水平、高质量的内涵,明确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建设举措。他指出,在社会需求与内部需求的双重驱动下,学术组织重组态势已显端倪,二级组织学科梯度已改变,高水平办学是方向性选择,决定着学校未来办学形态,高质量发展是决定性因素,能从根本上打破发展瓶颈。
提升办学层次、注重高质量发展是学校发展大计。在传媒界,浙江传媒学院有不容小觑的影响力,民间甚至有“北有北广南有南传”的说法。而“北京广播学院”早已在2004年8月获批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实现了办学层次上质的提升。近几年,浙江传媒学院也一直致力于提升办学水平,向着建设高水平传媒大学的目标不断前进。
而在2012年,学校成功获得了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2021年,学校正式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取得新闻与传播、艺术学、汉语国际教育三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并于2023年开始全面招生。这标志着学校正式进入了研究生教育的办学层次,办学水平实现了质的提升。2022年3月10日下午,浙江传媒学院召开党史学习教育总结大会。党委书记杨立平在讲话中指出,学校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及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更名大学的工作顺利纳入浙江省“十四五”高校设置规划;杨立平还强调,在推动事业发展上要凝心聚力,奋力谱写特色高水平传媒大学建设新篇章,全力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特色高水平传媒大学。这也标志着,“浙江传媒学院”更名为“浙江传媒大学”的历史征程已经正式拉开了序幕。
据悉,目前全国以“传媒”命名的本科高校共有10所,其中民办7所,公办的仅有中国传媒大学、浙江传媒学院和山西传媒学院3所,而以“大学”命名的则仅有中国传媒大学1所。而事实上,浙江传媒学院能发展到今天这种层次也曾经历了几度校史沿革。
浙江传媒学院前身为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而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又是由原分别独立建制的浙江广播电视学校和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联合组建而成的。在两校合并组建新的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之前,浙江广播电视学校和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分属不同的部门直属管辖,前者初创于1978-2000年,由浙江省广播电视厅直属管辖;后者由国家广播电视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直属管辖,奠基于1984-2000年,两校独立发展,没有行政隶属和业务从属关系。两校在2005年5月正式合并,组建为新的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并开始着手筹建“扩容升本”。2001年10月,浙江省政府正式批文同意在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的基础上筹建浙江传媒学院。2003年1月,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在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的基础上筹建浙江传媒学院。2004年3月,在全国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题会议上,浙江传媒学院正式通过升格评审。2004年5月,教育部正式下文批准成立浙江传媒学院。与此同时,新校区在杭州下沙高教园区顺利建成。2009年9月,浙江省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建设浙江传媒学院桐乡校区的批复》,2011年9月,桐乡校区正式投入使用,两校区总占地1286亩,总建筑面积近61万平方米,浙江传媒学院双校区并立的历史篇章由此开启。同年浙传通过了教育部的升本评估,学校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在全国的影响力也进一步扩大,吸引了各地的莘莘学子,生源质量明显提升。而这次获批硕士学位授予点和更名进入省“十四五”高校设置规划,更是意味着浙江传媒学院的更名大计提上了日程,也意味着其办学层次与办学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标志着其在创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特色高水平传媒大学的历史道路上又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可以预见,当“浙江传媒学院”正式成为“浙江传媒大学”,传媒大学“南北双强”的格局或许也将随之形成。届时,浙江传媒学院必将进一步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整体性跃升,为推动浙江省高等教育“八八战略”走深走实、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打造“重要窗口”提供强大的支撑。
责任在肩,愿景在前,秉承“敬业、博学、求真、创新”的校训,本着立足浙江、面向全国、紧贴传媒、服务社会的宗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浙江传媒学院正以昂扬的姿态,向着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传媒大学的目标阔步前进。
8月26日,西安市教育局在回复网友提问“西安文理学院何时完成硕士点建设工作及大学申报”时表示,学校结合实际,提出两步走战略:第一阶段是对标奠定新格局。到2025年,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善,获批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初步形成高水平城市大学的办学格局。第二阶段是,到2035年国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确保更名为“西安大学”,力争获批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部分领域跻身国内同类高校先进水平,基本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城市大学。
从官方给出的时间表中可以看出,早早定下以更名“西安大学”为目标的西安文理学院,继续稳扎稳打,以十年为期,完成更名“西安大学”的目标。
回顾西安文理学院的历史会发现,学校与“西安大学”这个名字有着一定的渊源。
2003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由西安联合大学与西安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成西安文理学院。而其中的西安联合大学是1990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由西安师范专科学校与西安大学(创建于1980年)合并而成,西安大学在与西安师专合并后,撤销建制。从创建到撤销建制仅短短10年,西安大学就由初建时的18个专业发展到1990年本专科专业26个,共为国家培养高等职业教育人才2141人。
除了在历史沿革上与西安大学关系密切,西安文理学院的英文名也恰为XI’AN UNIVERSITY,正是西安大学的意译。
作为西安市唯一市属本科高校,西安文理学院与 “西安大学”一脉相承、渊源颇深。近几年,经过多次合并之后,学院的实力不断发展壮大,也一直在为更名而努力。
早在2016年,《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就明确提出,以提升市属高校水平为目标,加大对西安文理学院的支持力度,增强学院的硬实力和软实力,使其学科门类不断完善,设施设备逐步完备,力争“十三五”期间成为颇具实力的“西安大学”。
2021年,《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到,力争文理学院创建国内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和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城市大学。2022年的《西安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再次强调,到2025年,力争西安文理学院创建为国内一流、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城市大学。
今年3月,校党委书记王育选在教职工代表大会上提到:“要将长期谋划和短期标准相结合,在全面改革创新的道路上提升管理服务格局,提高团队融合能力,立足文理,脚踏实地实现西安大学的美好愿景。”
为夯实更名“西安大学”的基础,学校正全力争取获批硕士学位授予权,并将硕士学位点申报和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作为核心任务之一,尤其今年是新一轮硕士点申报关键期。
据学校官网显示,目前西安文理学院设有教育硕士、工程硕士2个省级示范工作站,并且学校与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
同时,学校今年以来陆续召开了机械硕士点申报材料论证研讨会、申硕支撑材料编制工作培训会、文物硕士点申报材料论证研讨会……通过研讨学习和与高水平学校的合作,西安文理学院发力申硕点的主要方向逐渐清晰,另一方面,学校通过扩大朋友圈的方式增加实力,积累申硕经验。
教育部对学院升级为大学一直都有着严格的要求,根据教育部颁发的《本科普通院校设置暂行规定》内容,学院升级为大学需要在办学规模、学科设置、师资力量、科研实力、教学经验以及其他条件等7个方面都达标。一旦学院各方面条件均满足更名要求,其实也从侧面反映出高校实力已名不虚行。
早在2015年,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申请更名大学的事项已获广东省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七届二次会议同意,但此后便无进展。直到今年3月,校长带队拜访教育部,就推动学校更名大学等工作进行汇报和沟通,得到了教育部各司相关负责人的大力支持。
南阳师范学院更名大学、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更名为吉林工程师范大学等申请也均因学校暂不符合更名大学条件而被按下暂停键。不过,当下还未更名成功的学院,为谋求自身发展,将持续对标着教育部所发布的“学院”更名“大学”标准,力求早日达到更名“大学”的要求。
高校更名事关其发展前程,无论其初心还是落脚点都是为谋学校的长远发展。因而,才会有如此多的“学院”以“虎之跃也,必伏乃厉”的坚韧,奋力推动学校实现更名“大学”的目标。不过,更名不仅是校名上的变更,学校只有专注于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才能在激烈地竞争中做到胸有成竹。期待高校以坚韧不拔的铿锵足迹,早日建设成为真正的高水平大学,为当地带来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和高端人才。
Copyright ©2017-2022 Hainan Zose Group 琼ICP备130006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