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260多位媒体业界精英、学界专家齐聚扬子江畔,共襄第十五届中国传媒年会,共话新时代传媒转型发展和融合创新之路。
这是一场传媒的盛宴与庆典,也是一次媒体融合的展示与检阅。聚焦“建立全媒体传播体系 牢牢占据传播制高点”,来自全国各地的嘉宾把握大局、探讨趋势,共寻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的发展之路。
从2019年至2020年,有太多值得回顾和记忆的事情,也有太多值得感动和铭记的瞬间。
新中国成立70周年,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全国两会……作为社会进步的见证者、记录者和实践者的中国传媒,与时代一起成长,并以极大的热情和勇气参与并推动历史车轮滚滚前行。
根据年会发布的《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20),经过16年的发展,中国传媒产业规模由2004年的3000亿元上升至2019年的2万多亿元,发展速度令人惊叹。尤其是2019年之前,中国传媒产业年均增长率达15%,几乎是GDP增速的两倍。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崔保国指出,传媒发展理念需要做出改变,传媒人需要重新理解全球化时代的新闻和传媒;要在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两个维度上,重构现代传媒治理体系和体制;媒体人要有自己的信念和坚守,既要面对现实,又要坚守道义。
“中国传媒的兴盛与否,不仅仅事关报纸、刊物兴盛与否,更是直接关系到国家意识形态安全、软实力建设,关系我国的国际形象和国际舆论斗争。”在新华社原副社长、新华网原总编辑兼总裁周锡生看来,传媒行业是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特殊的使命,负有重大的责任。在当前的中国舆论场上,传媒业体现出这样的担当,国内外互联网发出的内容和主流声音主要来自主流媒体。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重大战役,彰显媒体和媒体人的责任担当。广大新闻单位积极投身疫情防控阻击战,履行职责使命,体现责任担当;广大新闻记者践行‘四力’,展现优良的精神风貌和精湛的业务能力。”中宣部传媒监管局副局长段玉萍对媒体战疫的评价,引起与会嘉宾的共鸣。
在同一天举行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一大批新闻工作者受到表彰,让会场的媒体人倍感振奋,他们争相分享讲好中国战疫故事的好经验、好做法——
中新社贴近现场、突出观点、从人心抓起,推出“同心战疫”专题,加强统战领域各界力量支持抗疫的报道,反映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战疫的最新动态;
湖南卫视第一个在黄金时段开辟疫情防控新闻专栏,第一个在全国省级广电调整综艺节目编排,第一个创制公益宣传片和主题MV,以自主创新的内核之力另辟蹊径,努力化危为机;
长城新媒体第一时间在冀云客户端开设“战疫”频道,联合全省百余家县级融媒体中心,制作新媒体作品5800余篇,形成战疫报道的“密集火力覆盖”。
回顾2019年以来中国传媒业的发展历程,大家纷纷感慨,艰难与光荣同在,成绩与不足并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大局大势中,中国传媒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短视频、直播、虚拟主播……当前,运用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加快推进融合发展步伐,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已成为各地各级媒体共同的努力方向。
这既是由传播技术飞跃带来的深刻变革,更是一场在党中央战略谋划下实现的创新发展。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设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
今年6月30日,中央深改委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为传媒行业指明深度融合,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的方向目标。
媒体融合如何从“相加”真正走向“相融”?本次年会上,媒体业界分享成功范例。
无论媒介形态如何变革,内容始终是新闻传播最核心、最基础的要素。这一点得到多位媒体负责人的认可。光明日报副总编辑、光明网董事长陆先高分享光明日报促进内容生产深度融合,构建全媒体传播新格局的探索。光明日报不仅把传统媒体的核心内容向新媒体延伸,新媒体平台的内容生产也在反哺传统媒体,构建形成光明日报新的传播体系。
“深刻洞察媒体融合发展大势,全程、全息、全员、全效是‘金标准’。”新华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新华报业传媒集团董事长双传学说,集团始终坚持“融”字当头,强化自我革命,以技术赋能、机制重构、流程再造,催生化学反应,放大一体效能。追踪技术前沿,中央信息厨房获“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后,再度投入近亿元打造模块化、智能化的全媒体指挥中心,形成“策、采、编、发、传、控、馈”完整管控闭环的“最强大脑”。抢抓5G风口,打造省内首个5G融媒体实验室,加速研发5G超高清融媒体演播开放服务平台,运用语音播报、AI播报、机器人写作、人工智能,让技术开启传播新窗口,在融合下半场掌握核心技术主导权。
推动内容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人民视频首席市场官杨家波介绍,人民网提出内容科技战略,以内容为主业,以科技和智慧为两翼,形成由内容原创、内容运营、内容风控、内容聚合构成的内容服务体系。同时,人民网积极筹办国家首个社科类重点实验室——媒体智能认知重点实验室,推动媒体和科技的深度融合。
江苏广电总台党委书记、台长卜宇指出,当前媒体格局正经历深刻变革,传统媒体不再是传播主渠道,但长时间还会是信息的主出口;经过新技术工具处理的信息更受用户关注,但真实、公正永远是核心因素;单一传播不能形成“现象级”热点,立体传播是必选方案,多媒体跨平台立体化传播成为常态化策略;普适性传播日趋式微,基于算法的定制化精准传播兴起,新媒体环境下需要精细化、个性化、定制化的传播内容;视频内容新生态正在建立,短视频、直播成为传播主样式,资讯视频化、视频直播化正在成为趋势。
在中国报业协会理事长、人民日报社原副社长张建星看来,通过近几年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和实践,从推进产品融合、渠道融合到推动平台融合、体制机制融合,主流媒体爬坡过坎改革创新,走到一个关键节点,“媒体融合渐入深度融合发展佳境”。
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新技术赋能传媒,从内容生产、传播手段到媒体格局都将发生全方位的颠覆式革命。
与此同时,世界正历经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在此背景下,进一步深化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把推进媒体融合发展放在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去审视,放在新的传播科技带来的颠覆式革命中去谋划,考验着媒体人的能力和智慧。
“媒体融合只是手段、渠道、方式,凝聚共识、汇聚力量,这才是方向目的价值。应充分发挥融媒体全程、全时、全员、全效功能,让中央的声音、各级党委的声音传得更开、更广、更深入。要充分发挥融媒体思想引领功能,让大家在信念理想、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地融合在一起;充分发挥舆论引导功能,让正能量更加强劲、主旋律更加高昂。”全国政协委员、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辑张首映的观点,得到与会嘉宾的高度认可。
推进传媒和科技结合,微博副总编辑汪抒提出一个概念——“破圈”。他说,在科技迭代的当下,传媒发展面临无数的可能性和多样性,应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拥抱新科技,不断发现自己的特长和优势,通过“破圈”来扩大影响力,“在内容生产方面,需要打破一些原有的模式、规律,传统媒体可以在新媒体平台上获得素材,进行内容生产;在商业化方面,媒体同样有能力‘破圈’,像打造文创IP、进行知识变现,都是非常好的尝试”。
随着5G时代的到来,传播格局加速重构。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中国新闻史学会应用新闻传播学会会长张志安说,5G影响下,传播信息交互会更深嵌入日常生活场景,舆论的整体形态呈现一定的碎片化。他建议,专业媒体要把媒体的注意力和互联网平台的影响力进行有效互补整合,既做好权威内容的生产,也要做平台供给分发,尽早布局拓展新的传播场景。要把媒体拓展为文旅产业,更深地嵌入广泛的数字消费文化生活,媒体才会有长久的未来。
媒体融合发展的想象空间无比广阔,“未知”仍然远大于“已知”。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中国传媒在路上。
来源:北京西路瞭望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顾敏 方思伟 卢晓琳 胡兰兰 陈明慧 孙巡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Copyright ©2017-2022 Hainan Zose Group 琼ICP备13000627号